“大学时光虽已逝去,记忆的列车如影相随”。近年来,人际交往呈现出一个显著特点,就是同学聚会频乃,从小学到大学。我前不久参加的小学十几名同学的午宴,居然持续了四个小时,大家欢声笑语,场面鼎沸。不过回想一下,最频繁的往来还是在大学同学之间。所谓时光似箭、日月如梭,转瞬间大学毕业已经21年,昔日同窗均过了知天命之年。但我们间的友情如同普洱老茶,经过岁月的沉淀,时间的发酵。不仅味道没有减弱,而是“升值”成人文的亲情。譬如一个月前辽大上下铺的兄弟刘振邦帮我去做体检,那种信任和放心的感觉,比自己去就医,呆宰羔羊的心态要温馨多少倍。 细细想来,为何大学同学的感情可能比远亲还亲?比参加工作后的同事关系还近?因为大学时间正是我们世界观形成期,朝夕相处的四年、相同的专业、还有磨合成的相同爱好...记得同寝室吴广信喜欢“张蔷”的歌曲,天天播放,把我们从反感熬成她的粉丝了。 再有就是大学毕业后大致相同的工作方向,也是维系我们交往的纽带。更有志同道合的同窗,毕业后一起创业的励志故事……我总结了一下: 其实大学经历不仅仅是让我们学到多少专业知识,因为在信息时代,好多学来的知识没等毕业,就已经过时了。我感悟到,大学更多的是锻炼出人际间的交往能力,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学习。让我们从慒懂无知的少年,脱身为成熟自信的“大人”。而这种成熟与自信会让你历练终生,挺过各种磨难。
有一件小事至今难忘,大一时代表外语系参加足球比赛。球风勇猛的我面对高年级对手的指责,有点露怯。这时,高我一届(82日语专业)的队友朴学长过来鼓励我: 不用惧他们,足球场上就得这么踢! 在之后几年的系际比赛中,我依旧凶悍飞铲,但对球不对人,赢得对手的敬畏和队友的称赞。历史系速度奇快的前锋~研究生金,在多年后还和我外语系同学王伟打听我; 而我系守门员、同时也是辽大排球队的马超在和物理系的比赛后,不禁夸我是个好后卫。 2017年春节,在一起辽大校友聚会中,偶遇物理系王宏(现在是锦州港管委会主任),我们都记得当年球场上的比拼,因此还痛饮了几杯。
感谢中国民航可以在飞机上开通“飞行模式” 的新政策,让我在今天深圳飞沈阳的航班上完成此文。而且巧合的是,就在今天早上,我们班的群里,丛丽同学上传了一组由辽大荷兰留学生拍摄的。反映1983年沈阳的老照片,我班五名女生在等“蹦爆米花”的照片赫然在目(附该照片和链接),引起全班同学的轰动和感慨,也给我结束本文增添了调味剂。
人们都说“岁月是把杀猪刀”,在我乐观看来,“岁月是一副催情剂”,对母校的记忆和校友间的友谊在时间之河里历久弥香,依然散发着人性的甘甜醇味!
姓名: 刘莱春
年级: 1983级
所学专业:俄语